当前,中国疫情防控防治形势积极向好,各地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抓生产、稳就业、促发展,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也打响了经济保卫战。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无损中国经济发展巨大潜力,相反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劲与活力令世界印象深刻。
中国经济不会因为疫情“雨打风吹去”
总体上看,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不可低估,但这种冲击和影响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不会阻断和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
中国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优势是中国经济对抗风险、行稳致远的压舱石。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出台多项新举措,努力把疫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期限,为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从10天內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到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再到多方联动缓解口罩等医疗物资供应紧张,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令世界惊叹。这种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决定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疫情汹汹,各地企业普遍延迟开工,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千方百计纾解企业困难,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惠企利民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人民银行等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一系列举措稳定了市场,更稳定了人心。目前,除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外,各地按照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进行分区分级,开展差异化精准防控,复工复产按下了“快进键”。石油石化、通讯、电网、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工率,目前已超过95%,有的甚至达到100%。同时,有关方面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已经做好了再出发的准备。
中国应对举措系统有力,丰富的政策工具支撑中国经济释放出更大发展潜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当经济面临冲击和挑战时,不会无所作为,政府必将加强宏观调控。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明确启动和推出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下一步正在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有机结合,推出一系列组合拳,上下联动形成更大合力,以足够的力度和恰当的节奏对冲疫情影响。全方位财税政策支持。财政部出台社保费用减免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增加贴息资金规模。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动力充足,救助企业积极性较高,纾困举措更加多样化。创造更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包括人民银行下调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设立8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疫区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发行债券融资;为医药卫生类股权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备案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到期贷款放宽限期、无还本续贷、线上智能金融服务、加大收费减免力度等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等。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尽快实现国内经济的回暖和全球供应链的恢复,从而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新的贡献。有理由相信,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和回旋空间支撑其积极向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抗疫阻击战,也是一场经济保卫战。随着战“疫”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再开“经济发展”新战线。中国“两条线作战”,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释放了正面预期。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世界市场”,还是世界研发基地和创投中心,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首先,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从贡献率看,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10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中国成为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依存度看,2007年-2017年期间,全球经济对中国依存度从0.7上升到1.2,而中国经济对全球依存度则从0.9下降到0.6,世界经济更需要中国。其次,中国产业是世界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联合国500多种工业产品分类目录中,中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品类超过40%。中国拥有结构最健全的供应链集群、数量最庞大的产业工人、服务最完善的销售及物流体系,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体量、经济地位以及全球影响力都不容忽视。
中国经济有充足的动力,数字经济有望支撑中国继续领跑全球经济。在这场阻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我国经济在短期内无疑会承受一定压力和影响,但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国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4%,数字经济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换言之,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多地取决于数字经济的稳定增长。现在中国零售业多达35.3%的业务都是在网上完成;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很高,且在不断上升;中国的移动支付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国所有城市均已实现全光网覆盖,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达32.4%,首次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4G用户达12.7亿,处于全球首位。我国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中的占比达34%,居全球首位。5G已覆盖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文化传播等十余个领域,形成了上百个创新应用场景。数字经济的稳定发展,形成了战“疫”成功的强大后盾。一方面,疫情强化了数字经济的用户基础。疫情期间,我国8.6亿网民行为被重塑,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成为被动选择,这一现象有望助推中国加速建设数字经济强国。另一方面,疫情创造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历史之鉴,“黑天鹅”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机会,疫情带来的更可能是一种“创造性破坏”,预示着更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契机。
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实力去对抗风险。现在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狂风骤雨只能掀翻小池塘,不能掀翻整片大海。在17年前的非典抗疫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应对方案有效化解了来势汹汹的疫情。既控制了疫情,又实现了经济增长,粉碎了当时各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预测“谣言”。今日中国经济实力较17年前已有大幅提升,应对疫情有更加充足的底气和实力。2003年中国爆发SARS时,GDP总量是1.66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6,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而2019年中国的GDP是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超过16%。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9亿劳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资源,有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消费群体、巨大内需潜力,而这些都是中国具备经济恢复和振兴的有利条件。拥有这些优势,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必然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吓倒。“不畏浮云遮望眼”,若只看到中国经济眼下承压,而不去关注它正为未来积蓄能量,无疑是有失偏颇。抵抗疫情虽有困难、有麻烦,但中国人历来就有攻坚克难的传统。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改变,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要素还在,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空间也都还在。风雨过后,阳光更灿烂。疫情过后看中国,必定又是一个人类战胜自然危害的里程碑。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需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偏见的“病毒”
中国的快速崛起令人目眩、让人着迷、引人思考,这一世界级的现象具有多重意义——它意味着剥削全人类、主导全球秩序长达500多年的西方的衰落,意味着后殖民时代南方国家的整体崛起,更意味着一个自鸦片战争以来蛰伏已久的伟大文明的苏醒。对人类文明而言,中国对西方的赶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还是人类文明与现代智慧的共同结晶。
但是西方不希望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而是奢望“历史的终结”。西方人无法正确对待中国的崛起,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不断预言着中国会出现倒退或崩溃。西方社会唱衰中国的论调从未间断。不管唱衰也好、捧杀也罢,中国经济都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并且愈加行稳致远。西方预言的破产,是西方偏见的必然结果。西方要做的不应是“唱衰中国”,而应是与中国携手发展、实现共赢。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性传染病疫情,又让那些敌视中国的西方势力看到了希望。现在一些西方大国不断借疫情污名化中国,发表种种险恶言论来贬低、攻击中国。一些国家甚至按捺不住幸灾乐祸的心情,公然声称疫情之下“中国所失可能是自己所得”,企图再次唱衰中国经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种种险恶用心一再暴露出西方某些人士的傲慢、偏见与无知。要看到西方的巅峰时代早已过去,西方应摒弃笃信自身文明优越的潜意识,放弃对中国的偏见。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严峻时刻,把“锅”甩给某个国家、以戴着有色眼镜的恶毒目光来打量乃至发表仇视言论,不仅无益于解决任何问题,还会恶化不同国家及地区间的人民的关系,起到比病毒更坏的作用。
德国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说,“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到处都有人对他们的对手表示怀疑和不信任,这可以被看作是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直接前身”,“如果一种思想与产生这种思想的现状不符,这种思想就是乌托邦”。现在来看,西方意识形态不但变成了乌托邦,而且正在演变成新的病毒——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病毒”。过去,西方意识形态偏见的“人造病毒”主要攻击目标是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西方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病毒”则是借疫情将中国经济前景“妖魔化”。时间和事实将证明,由意识形态偏见和双重标准带来的“政治病毒”危害更大,治疗起来也更加困难。看待中国经济,西方不但要擦亮眼睛,更要不时给那些错误认识“消消毒”。
在人类的所有幻想中,政治幻想是最危险的。世界兴起的“中国热”正是中国经验得到认可的最佳体现,许多国家向东方看齐正成为世界主流方向,因此意识形态偏见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实践证明,中国不是独善其身的“专车”,而是世界发展的“顺风车”,更是人类进步的“快车”。不可否认,疫情肯定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定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与西方展开尽可能广泛的合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当前来看,中国全面恢复生产的步伐可能会比西方普遍预料得要更快。如果任由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像病毒一样流行,长期扭曲对中国的全面正确认识,更可能威胁和危及的是西方自身的经济安全,而这种威胁是无法借助口罩或护目镜来消除的。
当前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风险需警惕全球化逆潮流“病毒”
当前经济已成为全球化经济,当今世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任何灾难面前,没有人可以成为局外人。无论是公共卫生事件冲击,还是产业链停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已显露出疲软的增长态势,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更是令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中国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用“中国行动”和“中国节奏”践行着全球化的使命和担当,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此次疫情让整个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稳定更加离不开中国。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和中国各行各业有序推进复工,世界将会看到疫情后中国经济的爆发,中国依旧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时代,抗击疫情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在全球经济面临疫情冲击的关键时刻,今天的世界造不出西方所期盼的“诺亚方舟”,唯有各国携手共进、紧密合作才能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中国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越发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更是让西方看到中国力量和治理全球化问题的希望所在。正因如此,一度盛行的“逆全球化”呼声暂时性“失语”。回望近些年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黑天鹅”形成的温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难以尽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经济全球化遭遇回头浪,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讨论甚嚣尘上;贸易战与逆全球化主义,让世界经济前景更加不明朗。人们担心,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会让全球经济面临更大挑战。大疫如大考,互信互助才是解题之道。在抗击疫情时,全球展现的彼此团结与互帮互助,让更多人看到了全球一体化治理的曙光。因此,疫情后各国携手并进、持续推进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因疫情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另一种形式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概率却不低,那就是贸易战。刚刚有所缓和的贸易战,会不会在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下重新抬头,无疑是当前最值得警惕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发动贸易战争,不仅无助于本国经济,反而会加速全球经济危机。早在80多年前,美国就曾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关税法》引发他国报复,上演了一场全球贸易大战,全球贸易额大幅萎缩,最终加速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衰退,引发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那场大萧条。
当前这场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智慧也是一个考验。面对美国向各国高举的“关税大棒”,如今的美国政府似乎正在重复历史错误。贸易保护主义的“病毒”正在折磨着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并且同时传播到了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旦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渗透全球,比起新冠病毒,可能更加无药可救。为此,世界“免疫”系统必须战胜它,以恢复开放贸易和重整商业健康。只有全球携手合作,才是解决这场危机的真正出路。
西方主导全球化500多年的历史已证明,“西方标榜的共同利益不过是一个修饰性的比喻而已,失去共同目的和共同的利益,我们就失去了共同的准则、共同的思想和世界概念,世界已分裂成为无数原子式的个体和集团的碎片。”在“碎片化”的新格局下,如何做好全球产业链分工及自身的“防御”“愈合”,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当下解决现实中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的深层问题,不可能依靠割裂早已形成的全球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惟有各国之间开展更加深入务实的合作,维护和扩大共同利益,才能让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惠及各国和各国人民。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80%,日益拥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能力。发达国家应该乐见这些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并让他们发挥建设性作用。面对疫情“大考”,各国应当坚定信心、协商合作,保证全球供应链安全、构建顺畅贸易通道,同时防止各种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发生,共同推动疫情下全球经济的平稳向前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